范如国:公共管理研究基于大数据与社会计算的方
摘 要: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及普遍存在的“治理失灵”表明公共管理研究需要从工业社会思维转向信息社会思维,进行方法论创新,实现“多学科集成化”研究,引入大数据及社会计算思维,以应对复杂公共管理要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社会计算,可以发现公共管理的新问题,精确刻画复杂公共问题,有效降低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分认识复杂公共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公共管理的预测与决策能力,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智慧化和精准化。这既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拓展,也是公共管理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大数据研究需要“精神世界”的在场,也可能存在“对称性破缺”等问题。
关键词:公共管理 方法论 大数据思维 社会计算
作者范如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 )。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心态转换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公共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新契机,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现有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力不从心,公共治理失灵处处存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开始成为社会运转的基本方式,公共管理进入“数据事实”时代,大数据开始深度改变社会结构以及人的生活形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被逐渐运用到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来,成为公共管理无法回避的思维和方法论选择,运用大数据思维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转向。大数据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海量规模和高品质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公共管理能够系统观察、把握社会的复杂性行为,避免统计数据下的主观臆断和扭曲,有效提高公共管理的客观性、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社会实现大数据、量子化的今天,公共管理需要站在可能产生重大理论成果的前沿,敏锐地实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环境创新,加强学科能力建设,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研究的统计数据困境
数据是公共管理的基础,今天公共管理已进入大数据分析时代,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推动政府公共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是当前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基于统计数据应对低复杂性和低不确定性的研究方法遭遇“处处失灵”的困境,公共管理研究需要引进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实现方法论创新。
(一)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及其“多学科融合集成化”要求
1.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及其方法论选择。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人、社会及其活动,人及社会具有主观性、意识性和能动性,应强调质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反对实证研究,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科学。也有学者认为管理讲究科学化,倡导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应该说,对于工业化时代低复杂性和低不确定性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而言,这种争论有一定价值,但对于具有高复杂性和高不确定性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公共问题,这种争论就毫无价值,单一的质性分析或定量研究都是工业化时代的研究思维。从哲学和数学的角度来讲,质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是方法论的对偶“二相”,没有定量支持的质性研究是空洞的,而没有质性指导的定量研究又是盲目的。
公共管理涉及政府、公众、社会以及技术等各个层面,与一般管理一样,公共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科学性强调研究的内在规律及科学的研究方法,艺术性则强调问题的异质性、过程的社会工程性和方法的适应性。如果没有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原则和价值标准,那么方法层面的现代化将没有意义;反之,没有现代化的公共管理研究工具和方法,再好的公共管理理念也只能流于形式。
随着“创造性破坏”、“颠覆性创新”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快速进入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快速地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陌生社会”,公共秩序由确定性秩序转变为混沌性秩序,整个社会开始运行在由社交媒体、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里,社会呈现出数据化、虚拟化、智能化特征, 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而又复杂的公共问题,如环境治理、人工智能、网络犯罪、恐怖活动等,而且网络社会里的行为映射到现实社会之中,影响现实社会的运行和治理,甚至重塑现实社会的结构,“大”而“杂”的数据经过挖掘后,变成相关性强、价值陡增的宝藏,大数据安全成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管理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