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清朝小知识---清剧里的八旗到底是怎么划分
小编看清宫剧的时候,总能看见很多身披盔甲的,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进了京见了皇上第一句话就是:臣,某某,御林军左都卫,镶黄旗,参见圣上。
前几句还好理解,就是最后这几个字,镶黄旗啥啥旗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各个颜色的旗到底地位阶级一样不一样?今天就让我们来科普一下。
首先呢,八旗制度的雏形是在爱新觉罗家的老祖宗--努尔哈赤统治后金时就已经确立了。当时这位爷统一了后金各部族之后为了便于管理,就设立了
四旗,也就是正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要注意这时候四个旗之间就像是一个团下面的一营二营三营一样,没有高地贵贱之分。
而这四个“营”的营长基本上都由努尔哈赤的亲信担任,而自己则担任团长。
随着后金的不断发展,万历四十三年,太祖爷发现四个营已经装不下这么多人了,于是从每个正旗中拆出一半组成四个镶旗。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渐渐的太祖爷已经不再是那个骑马射箭的帅小伙,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努尔哈赤发现自己已经气力日衰,没有什么精力来带八个旗了,于是一狠心,就把白蓝红三色六个旗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大儿子,又把正黄旗分给了多尔衮等几个小儿子
而自己则只直接统治与一个旗---那就是镶黄旗。
看官们注意了,这时候地位的差异就出现了:由于镶黄旗直接被努尔哈赤统治,所以镶黄旗被成为头旗,其中的勇士们也是从几个旗里挑选出来的,地位自然高人一等。
到这里我想大部分同学就明白,在清朝早期的时候八旗仅仅是一直军事单位,而其中颜色的不同也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可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同学,尤其是对宫廷剧有兴趣的同学就要问了:那在雍正乾隆时期说的上三旗,下五旗又是怎么来的,他们直接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下期再说。
关注我,让知识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