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主页 > 综合新闻 >

数据毫无节制的“裸奔”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科勒卫浴、宝马、Max Mara等违规抓取人脸数据。据报道,商家在线下门店安装的人脸识别设备,可以直接抓取用户包括性别、脸部特征、甚至情绪状态在内的人脸信息。

摄像头下的人脸识别只是大数据采集的一个缩影,在其几十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间人们并未对摄像头产生过多大的担心,它反而是安全感的象征。摄像头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也在进步。与摄像头+人脸识别相对应的是人们面对摄像头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原因无他,经过大数据分析过的数据相比于过往有了更多、更精准的信息内涵。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现实生活中,人脸识别滥用现象其实已经到了屡见不鲜的地步。人们进小区要刷脸,消费要刷脸,上班考勤要刷脸,有的地方倒垃圾都要刷脸,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连玩游戏都需要刷脸了……当然,消费者们也不是对商家的这种信息收集行为无动于衷,“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便是消费者对商家肆无忌惮采集隐私信息的一次反弹。

人脸识别由于过于“隐私”而被人们高度关注且反复提及,其实数据的过度采集除了人脸识别之外,其他方式的隐私数据收集还有很多。例如,网上有人曾爆料在网上搜一首歌听,结果第二天铺天盖地是收到各类音乐APP发来的这首歌的推荐。

图片源自网络

当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都可以变成数据被采集、被统计、被分析的时候,很多的生活习惯都会被大数据所改变。面对大数据收集个人隐私的情况,人们无可避免的处在了自我矛盾之中,一方面在生活中享受着比你更了解你的“系统推荐”,一面又在恐惧着那双窥探你隐私的“眼睛”。每当面对这种两难抉择的时候,人们肯定会希望政府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无论如何让数据毫无节制的“裸奔”肯定是不可取的,任由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对社会是有害无益的。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资源都在不同程度的进行数据化转型,在这个背景下,一些人口中的“逃离大数据”无异于逃离人类社会,但是,拥抱大数据也并不等于让人们放弃保护隐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安全规范的大数据也注定会反噬整个行业和社会,同时也注定走不远,因此加强国家对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监管已势在必行。

出品:中国城市报-观城者

作者:刘天瑞

本版编辑:李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