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主页 > 综合新闻 >

分析了260万条食品抽检数据+实地调研1161家商户,

ZJUSOM Research

研·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自古以来,

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

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尽管近年来为保障食品安全,

全国各地的相关抽检监测机构

持续加大了监测力度,

但“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屡见不鲜。

从毒奶粉、毒米线、黑心油

到假猪肉、过期面包等,

每一个食品安全事件,

都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也给居民消费带来了巨大威胁。

图片来源:网络

为改变这一现状,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9级直博生

李晓睿带领一支学生团队

——浙大“米粥”团队

(成员:张帆、李王榕、林丛荫、

吴羽琦、马静怡、柳湛宇)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周伟华教授的指导下,

从食品供应链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团队成员简介

该团队认为,

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不只在于食品生产原材料,

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

都可能出现安全风险。

因此,他们针对

“农产品供应链安全风险”

进行了线下调研与实证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

通过对中国各地数百个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网站上

采集的260万条食品抽检数据

进行剖析总结与实地调研,

他们发现了我国食品供应链

安全风险的特点,

并为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1

他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对海量食品抽检数据的深入分析,与对浙江、湖南、广东三省数百个水产批发市场的实地调研,浙大米粥团队发现:

食品安全问题高发位置

与抽检资源的分配存在错位

以果蔬、肉类、水产及其制品为例,果蔬类产品和肉类产品安全问题多发地为餐馆和农贸市场;水产品安全问题多发地为餐馆、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

然而,目前我国的检测重点集中在超市零售环节,在此节点抽样检测量占所有供应链环节检测量的半数左右,在餐馆、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环节检测力度却并不大。

只用“不合格率”来衡量安全风险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发现我国食品供应链监测存在只用“不合格率”来衡量安全风险的问题。而团队认为,这样的方式在精准监测安全风险上略显单薄,供应链风险指数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保持持续的监控和分析。

因此,他们基于供应链视角构建了一个风险指数模型,该风险指数依据食品供应链传播特性构建,以大数据作为输入,可以根据大数据中每个供应链环节上的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成分和剂量,计算出供应链每个环节的风险指数。

结果显示,农贸市场在三类产品的供应链上风险最高。

2

他们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浙大米粥团队建议政府部门在安排监管资源时,要基于风险抽样,增强对高风险环节和高风险来源环节的监控,对农贸市场增大抽样力度。

同时,抽样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食品供应链的特征,因为风险在不同供应链上的分布是不一样的。比如:

▲ 对于水产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产农贸市场和水产超市的监测,重视农药和兽药的残留情况。

▲对于果蔬及其制成品,除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风险也很高,重点监测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

▲对于肉类及其制品,其供应链环节的风险在接近消费者的下游环节,农贸市场风险最高,其次是餐馆和零售,同样要重点监测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

图片来源:Unsplash

3

他们做了什么?

为深入了解并助推政府监管工作,浙大米粥团队赴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处开展访谈,向祝处长分享了基于全国抽检数据和批发市场调研的研究发现,并结合当前风险高发环节展开深入交流,同时就建设风险评估预警模型交换了意见。

祝处长与研究团队交流目前的食品抽检现状

在此次访谈中,团队也了解到浙江省正在建设“浙食链”,目前已引入省内2000多家企业,年底预计达到5000家。此外,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目前正在推行抽检分离改革,实施“双随机”“五分离”的改革举措,大大提高了抽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