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主页 > 综合新闻 >

【先睹为快】化妆品舆情数据分析热度低触点多

原标题:【先睹为快】化妆品舆情数据分析热度低触点多存在风险隐患

近年来,化妆品舆情数据量逐年递增。相比2016年和2017年,2018年化妆品舆情数据量显著增多。2019年数据量相比2018年有所下降。从化妆品在“两品一械”整体舆情数据量占比看,2018年首次突破10%,2019年、2020年占比保持稳定。

化妆品负面信息呈上升趋势

2016年以来,化妆品负面信息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负面信息超过五成,正面信息量占比创历史新低。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来临。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化妆品质量问题,会及时反馈并分享给更多人,致使更多化妆品负面信息被曝光。此外,微商、代购等平台的发展,也让化妆品市场“鱼目混珠”,普通公众难以甄别。因此,化妆品负面舆情信息呈增长趋势。

从化妆品舆情传播平台看,2016年以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舆情来源主渠道,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数据量在2019年已超九成。

笔者统计中国健康传媒集团2016年以来的180期《舆情周刊》发现,在1800个舆情事件中,化妆品舆情事件共计98个,占比5.4%。化妆品舆情热点事件主要涉及化妆品安全事件、监督抽检不合格、假冒伪劣问题、跨界营销化妆品等。

在98个热点事件中,假冒伪劣问题占比最高,达38%;非法添加事件占比14%;质量不合格、指标超标、虚假宣传、非法走私等问题占比也较高。

化妆品行业存在“三个不对称”

监测数据显示,相比食品、药品领域,化妆品舆情事件热度较低,但化妆品舆情触点多,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其中,防晒产品、面膜、口红等最受关注。

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和舆情事件可以看出,化妆品行业存在明显的“三个不对称”。一是信息不对称,公众对化妆品知识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安全使用、科学选购等方面,而企业发布的信息多是广告宣传,强调产品卖点,这种信息不对称易导致产生误区、滋生谣言;二是期待不对称,公众对化妆品功效、品牌等的期待越来越高,一些负面舆情事件的爆发,易给公众造成企业为逐利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刻板印象;三是认知不对称,企业、行业平时对舆情风险的关注程度与舆情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效果相比,存在不对称,舆情事件发生后易被舆情“牵着鼻子走”,甚至是负面个案影响整个行业口碑。

责任编辑: 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