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主页 > 综合新闻 >

数据知识资产,国新健康开启医院DRG付费新时代

2021年10月26日,山东省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式付费运行。在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新健康)的技术支撑下,山东省已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实现DRG付费和DIP付费全省覆盖的省份。这距离国家医保局制定的“2021年年底前试点地区全部进入实际付费阶段”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和国家卫健委则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明确,到2025年,DRG/DIP占全部符合条件的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例要达到70%。这意味着,对医院DRG/DIP支付改革下的运营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细化落地的要求。

医院在试点DRG/DIP付费时遇到了哪些难点?像国新健康这样作为重要技术支撑的央企,在帮助医院系统化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又是如何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核心能力,兑现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技术红利下,如何树立正向价值,驱动“三医”回归本位?本文将带着对我国未来医保支付改革方向的探索,一一作出解答。

端DRG/DIP系统需要解决医院DRG/DIP付费的哪些难点?

2019年10月,国家医保局制订的《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中提出了DRG付费实施需要满足的6个条件,包括基础代码统一、病案质量达标、诊疗流程规范、信息系统互联、管理队伍精干和协作机制健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也正是医院实施DRG时可能遇到的难点所在。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在2020年11月对我国DRG付费试点城市工作进展的评估,目前医院实施DRG付费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病案质量为首的数据质量达不到要求、因专业人员数量和素质导致的编码能力不足、以及信息系统对接困难造成“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等方面。作为整个DRG/DIP付费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医院的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DRG/DIP付费的最终效果。

目睹这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木桶效应”,国新健康凭借稳定的“数据底座”聚焦“桥头堡建设”,保证DRG/DIP付费在医院的顺利实施。进而,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像民生行业的“水电煤”一样赋能整个医疗生态,正是国新健康发力院端DRG/DIP的初衷。

那么,医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DRG/DIP系统呢?归根结底,不外乎几点。

首先,可以带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医院迫切需要通过DRG/DIP系统帮助建立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主要通过提高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利用优化费用结构、过程管控成本、实时动态监控和全局系统增效等路径实现,从而达到医院质量(医疗质量、学科发展和临床路径优化)和效率(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双提升”。

其次,院端DRG/DIP系统需要多科室协同。DRG/DIP所需数据在医院经历了临床、病案、质控、医保办、财务、信息、运营管理等多个科室的流转。因此,DRG/DIP付费对于医院来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方能取得整体性效果。在改革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能够满足院内多重角色、多维需求的院端DRG/DIP系统逐渐崭露头角。

再次,院端DRG/DIP系统还需要从客户体验着手,通过提升系统操作反应上的表现,将更好用、更便捷的产品呈现给用户。整个系统快捷、灵敏、无延迟,以实现无感、智能服务。这既提高了系统效率,也将提升用户体验。

好的院端DRG/DIP系统,如何即时响应医院各场景需求

DRG/DIP付费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其所需数据在医院内部的流转从临床科室填写病案首页开始;经历病案科(病案首页编码)、质控科(病案质控)、医保局端(数据同步)和医保办(分组信息和和费用信息分析和管理),最终完成结算。整个过程需要满足数据“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作为国内最先涉足DRG付费的行业翘楚,国新健康深谙用户需求,从一开始就提出基于多科室协同的产品理念。其院端DRG/DIP系统提供一体化精细运营服务,满足院内各科室管理需求,形成事前行为规范、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综合分析的全过程管控。基于对我国医院信息化系统现状和痛点的深刻理解,国新健康还尤其注重院端DRG/DIP系统的用户体验,实现系统快速响应、零延迟、无感化,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 事前行为规范,校验审核多重提效

病案首页数据是DRG/DIP临床数据的来源,也是DRG/DIP的基础所在。在医院实际工作场景中,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病案规则无法及时掌握,缺少智能化工具又没有过多研究病案规范的时间;对于病案管理部门来讲,病案数量大,审核时间长,而人力不足又缺少系统工具支撑,则很难关注到具体病案内容;而医保费用管理部门在病案管理上的难点,则体现在DIP/DRG付费后对于病案质控要求非常高,如何得到高质量病案,没有规范,缺少抓手。